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句子 > 名言

书法名言

时间:2025-04-22 10:27:57
关于书法名言集合8篇

关于书法名言集合8篇

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,大家都有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名言吧,名言作为一种引导、激活、推动教学的手段,具有释疑解惑、点拨诱导、强化联系、深化认识的功能。什么样的名言才经典呢?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书法名言,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关于书法名言1

1)玄妙之意,出于物类之表;幽深之理,伏于杳冥之间;岂常情。

2)字不可重笔,话不可乱传。

3)之所能言,世智之所能测。(唐·张怀谨)

4)若不给自己设限,则人生中就没有限制你发挥的藩篱。

5)龙跳天门,虎卧凤阁。(南北朝·萧衍)

6)体象卓然,殊今异古。落落珠玉,飘飘缨组。(唐·张怀声)

7)云鹤游天,群鸿戏海。(南北朝·萧衍)

8)厚德载物。

9)笔下龙蛇似有神。(唐·张怀谨)

10)无声之音,无形之相。(唐·张怀谨)

11)古之善书者多寿,心定故也。人能定其心,何事不可为。

12)书法亦就佛法,始于戒律,精于定慧,证于心源,妙于了悟,至于极也,亦非口手可传焉。

13)内典《金经》云:“非法非非法。”书家悟得此诀,何患食古不化。

14)脱帽露顶王公前,挥毫落纸如云烟。——唐代诗人杜甫《饮中八仙歌》

15)龙跳天门,虎卧凤阁。

16)无声之音,无形之相。——唐代书法家张怀瓘

17)字要骨格,肉须裹筋,筋须藏肉,帖乃秀润生。——米芾

18)学术经论,皆由心起,其心不正,所动悉邪。柳公权曰:心正则笔正。——项穆《书法雅言》

19)意在笔前,然后作字。——东晋书法家王羲之《题卫夫人》

20)书肇于自然。——蔡邕

关于书法名言2

1、用墨须要随浓随淡,可燥可湿,一气成之自然生气远出。清。秦祖永《桐阴画诀》

2、柔和则绰约呈姿,刚节则鉴艳执操。唐。张怀灌《评书药石论》

3、拘则乏势,放又少则,纯骨无媚,纯肉无力,少墨浮涩,多墨笨钝。梁武帝《又答论》

4、盖有骨必有肉,有实必有虚。否则峥嵘而近于险恶,无缥缈空灵之势矣。清。盛大士《溪山卧浮录》

5、书法趋骨力刚健,最忌野。清。梁献《学书论》

6、人之于书,得心应手,千形万状,不过曰中和,曰肥,曰瘦而已。若而书也,修短合度,轻重协衡,阴阳得宜,刚柔互济。明。项穆《书法雅言》

7、肥字须要有骨,瘦字须要有肉。北宋。黄庭坚

8、徘徊俯仰,容与风流。刚则铁画,媚若银钩,丽则倚糜而清遒。唐。欧阳询《用笔论》

9、盖用笔之难,难在遒劲。而遒劲非是怒笔木强之谓,乃大力人通身是力,倒辄能起。明。董其昌《画禅室随笔》

10、左氏叙事,纷者整之,孤者辅之,板者活之,直者婉之,俗者雅之,枯者腴之;剪裁运化之方,斯为大备。清。刘熙载《艺概》

11、骨体筋而植立,筋附骨而萦旋,骨有修短,筋有肥细,二者未始相离,作用因而分属。

12、夫马筋多肉少为上,肉多筋少为下,书亦如之。唐。张怀灌《评书药石论》

13、书以疏为风神,密为老气。当疏不疏,反成寒乞;当密不密,必至调疏。宋。姜夔《续书谱》

14、一点一画,一字一行,排次接而成。古贴字体大小颇有相颈庭者,如老翁携幼孙行,长短参差,而情意真挚,痛痒相关。清。包世臣《艺舟双楫》

15、一字之行,理有数等,有上盖大者,有下画长者,有左边高者,有右边高者,非在一途而取轨,全资众道以相承。明。李淳《大字结构八十四法》

16、真书用笔,自有八法。一字之间,长短相补,斜正相拄,肥瘦相混,求妍媚于成体之后。宋。姜夔《续书谱》

17、笔格遒劲,亦是浑厚有力,非出筋露骨,令人见面刺目。清。华琳《南宗诀秘》

18、善笔力者多骨,不善笔力者多肉;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,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;多力丰筋者圣,无力无筋者病。晋。卫烁《笔阵图》

19、用墨须使有润,不可使其枯燥,尤忌侬肥,肥则大恶道矣。明。董其昌《画禅室随笔》

20、横不能平,竖不能直,腕不能展,目不能注,分布终不能工;分布不工,规矩终不能圆备;规矩有亏,难云法书矣。清。笪重光《书筏》

21、学书未有不从规矩而入,亦未有不从规矩而出。所谓因筌得鱼,得鱼忘筌。清。朱履贞《学书捷要》

22、使尽气力,至于沉尽入骨,笔乃能和。和则不刚不柔,变化斯出。故知和者,沉劲之至,非纵逸之谓。清。王淑《论书滕语》

23、瘦而露骨,肥而露肉,不以为佳;瘦不露骨,肥不露肉,乃为上也。明。项穆《书法雅言》

24、画促则字势横,画疏则字形慢;拘则乏势,放又少则;纯骨无媚,纯肉无力,少墨浮涩,多墨笨饨,比并皆然。萧衍《答陶隐居论书》

25、世人但以怒张为筋骨,不知不怒张自有筋骨焉。北宋。米芾《海岳明言》

26、书之要,统于“骨气”二字。骨气而曰洞达者,中透为洞,边透为达。洞达则自之疏密肥瘦皆善,否则皆病。

27、字有果敢之力,骨也;有含忍之力,筋也。用骨得骨,故取指实;用筋得筋,故取腕悬。清。刘熙载《艺概》

28、人知直画之力尽,而不知游丝之力更坚利多锋。清。笪重光《书筏》

29、字有骨肉筋血,以气充之。书之六局,以气为主。清。包世臣《安吴论书》

30、大要以笔老为贵,少有失误,亦可辉映。所贵乎浓纤间出,血脉相连,筋骨老健,风神洒落,姿态备具,真有真之态度,行有行之态度,草有草之态度,必须博习,可以兼通。宋。姜夔《续书谱》

31、夫运者,先运其心,次运其身,运一身之力,尽归臂腕,坚如屈铁,注全力于指尖。清。朱履贞《学书捷要》

32、书要兼备阴阳二气。大凡沉着屈郁,阴也;奇拔豪达,阳也。清。刘熙载《艺概》

33、刚劲忌野,清劲忌薄。清。梁献《评书贴》

34、老乃书之筋力,少则书之资颜。明。项穆《书法雅言》

35、书若人然,须备筋骨血肉,血浓骨老,筋藏肉莹,加之姿态奇逸,可谓美矣。近代。康有为《广艺舟双楫》

36、作字如人,然筋骨血肉,精神气脉,八者备而后可为人,阕其一行尸耳。清。王淑《论书滕语》

37、书必有神,气,骨,血,肉,五者阕一,不成为书也。北宋。苏轼《论书》

38、初学之际,宜先筋骨,筋骨不立,肉何所附。唐。徐浩《论书》

39、风神者,骨中带肉也。老劲者,肉中带骨也。有志临池者,当以慧眼区别之。清。朱和羹《临池心解》

40、先仪骨体,复尽精神,有肤有血,有力有筋。丝来线去,脉络分明。《书学详 ……此处隐藏6083个字……4、高韵深情,坚质浩气,缺不可以为书。

5、人品既殊,性情各异,笔势所运,邪正自形。

6、学术经论,皆由心起,其心不正,所动悉邪。

7、凡临古人始必求其似,久久剥换,遗貌取神。

8、且一食之美,惟饱其日,倘一观而悟,则润于终身。

9、不泥古法,不执己见,惟在活而已矣。

10、成形结字,得形体不如得笔法,得笔法不如得气象。

11、书画之妙,当以神会,难可以形器求也。

12、古人作书,于联络处见章法;于洒落处见意境。

13、吾书虽不甚佳,然自出新意,不践古人,是一快也。

14、立品之人,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。

15、正书法,所以正人心也,所以闲圣道也。

16、学书易少年时将楷书写定,始是第一层手。

17、故有笔法而有生动之情,有墨气而有活泼之致。

18、所谓神品,于吾神所著故也。

19、书道只在巧妙二字,拙则直率而无化境矣。

20、初学书类乎本,缓笔定其行势,忙则失其规矩。

21、只学一家,学成不过为人作奴婢;集众长归于我,斯为大成。

22、古之善书者,必先楷法,渐而至于行草,亦不离乎楷正。

23、笔性墨情,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。是则理性情者,书之首务也。

24、临摹用工,是学书大要,然必先求古人意指,次究用笔,后像行体。

25、凡临古人书,须平心耐性为之,久久自有功效,不可浅尝辄止,见异既迁。

26、石刻不可学,但自书使人刻之,已非己书也,故必须真迹观之,乃得趣。

27、盖法高于意则用法,意高于法则用意,用意正其神明于法也。

28、夫心合于气,气合于心;神,心之用也,心必静而已矣。

29、书画清高,首重人品,品节即优,不但人人重其笔墨,更钦仰其人。

30、书肇于自然,自然既立,阴阳生焉。阴阳既生,形气立矣。

31、学书者有两观:曰观物,曰观我。观物以类情,观我以通德。

32、学古人书,须得其神骨,魄力气格,命脉,勿徒貌似而不深求也。

33、学术通于学仙,钟神最上,钟气此之,钟形又此之。

34、学书须步趋古人,勿依傍时人。学古人须得其神骨,勿徒其貌似。

35、学一半撒一半,未尝全学;非不欲全,实不能全,亦不必全也。

36、作书须自家主张,然不是不学古人;须看真迹,然不是不学碑刻。

37、作书起转收缩,须极力顿挫,笔法既得,更多临唐贴以严其结构。

38、故学书全无贴意,如旧家子弟,不过循规蹈矩,饱暖终身而已。

39、取意舍形,无所求意。故得其形,意溢于形;失其形,意云何哉?

40、临摹古人不在对临,而在神会,目意所结,一尘不入,似而不似,不容思议。

41、临书易失古人位置,而多得古人笔意;摩书易得古人位置,而多失古人笔意。

42、先资政公曰:凡书未成家者,宜日与古贴为缘,无论何贴,皆足以范我笔力。

43、凡人各殊气血,异筋骨。心有疏密,手有巧拙,书之好丑,在于心手。

44、学书之要,唯取神,气为佳,若模象体势,虽形似而无精神,乃不知书者所为耳。

45、书贵入神,而神有我神他身之别。入他身者,我化为古也,入我神者,古化为我也。

46、取法乎上,仅得乎中,人人言之。然天下最上的境界,人人要到,却非人人所能到。

47、古贴字体大小,颇有相径庭者。如老翁携幼孙行,长短参差,而情意真执,痛痒相关。

48、学书须临唐碑,到极劲键时,然后归到晋人,则神韵中自俱骨气,否则一派圆软,便写成软弱字矣。

49、故学必有法,成则无体,欲探其奥,先识其门。有知其门不知其奥,未有不得其法而得其能者。

50、手与神运,艺从心得。其志一于书,轩冕不能移,贫贱不能屈,浩然心得,以终其身。

51、故以道德,事功,文章,风节著者,代不乏人,论世者,慕其人,益重其书,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。

52、要使笔落纸上,精神能冲其中,气韵目晕于外。似生实熟,圆转流畅,则笔笔有笔,笔笔无痕矣。

53、故之书道玄妙,必资于神遇,不可以力求也;机巧必须于心悟,不可以目取也。

54、先学间架,古人所谓结字也;肩间架即明,则学用笔。间架可看石碑,用笔非真迹不可。

55、初学不外临摹。临书得其笔意,摹书得其间架。临摹既久,则莫如多看,多悟,多商量,多变通。

56、机者,传奇之精神;趣奇,传奇之风致。少此二物,则如泥人土马,有生形而无升气。

57、学书之法,非口传心授,不得其精。大要临古人墨迹,布置间架,担破管,书破纸,方有功夫。

58、古人笔法渊源,其最不同处,最多相合。李北海云:似我者病。正以不同处求同,不似处求似,同于似者皆病也。

59、其有一点一画,意态纵横,偃亚中间,绰有馀裕,结字峻秀,类于生动,幽若深远,焕若神明,以不测为量者,书之妙也。

60、夫字以神为精魄,神若不知,则字无态度也;以心为筋骨,心若不坚,则字无劲健也;以副毛为皮肤,副若不圆,则字无温润也。

61、书之心,主张布算,想像化裁,意在笔端,未形之相也;书之相,旋折进退,威仪神采,笔随意发,既形之心也。

62、近代以来,殊不师古,而缘情弃道,才记姓名,或学不该赡,闻见又寡,致使成功不就,虚费精神。自非道灵感物,不可与谈斯道矣!

63、又学时不在旋看字本,逐画临仿,但贵行,住,坐,卧常谛玩,经目著心。久之,自然有悟入处。信意运笔,不觉得其精微,斯为善学。

64、夫人灵于万物,心主于百骸。故心之所发,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,树之为勋猷,立之为节操,宣之为文章,运之为字迹。

65、夫书者,英杰之馀事,文章之急务也。虽其为道,贤不肖皆可学,然贤能之常多,不肖者能之常少也,岂以不肖者能之而贤者遽弃之不事哉!

66、学书一字一笔须从古贴中来,否则无本。早矜脱化,必规矩,初宗一家,精深有得。继采诸美,变动弗拘。斯为不掩性情,自辟门经。

67、一须人品高,二须师法古,是书之法,学者习之,故当熟其手,必先修诸德以熟之以身,德而熟之以身,书之于手,如是而为书焉。

68、习古人书,必先专精议一家。至于信手触笔,无所不似,然后可兼收并蓄,淹贯众有,亦决不能自成一家,到得似来,只为此家所盖,枉费一生气力。

69、至若磔髦竦骨,短截长,有似夫忠臣抗直补过匡主之节也;矩则轨转,却密就疏,有似夫孝子承顺慎终思远之心也;耀质含章,或柔或刚,有似夫哲人行藏知进知退之行也。

70、为书之体,须入其形,若坐若形,若飞若动,若往若来,若卧若起,若愁若喜,若虫食木叶,若利剑长戈,若强弓硬矢,若水火,若云雾,若日月,纵横有可象者,方得谓之书矣。

《关于书法名言集合8篇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